手捧一束鲜花、追忆一个名字、讲述一段故事……清明时节,全国各地以不同的方式致敬英烈。最深的悼念是铭记,最好的纪念是传承,最高的致敬是奋进。如今,我们能够告慰先烈的是,山河无恙,今日盛世如你所愿,明日中国定更加精彩。
你血染的土地 盛开幸福的杜鹃
江西省于都县新陂乡觉村九龙山,漫山遍野的苍绿中,几抹红色是杜鹃花盛开的样子,一如你们离去时的样子。
清明时节,觉村的村民这样念叨,今年杜鹃花又红了,满山开遍是幸福的样子。
觉村,原名“葛村”,这个名字是村民革命热情的见证。1934年,为了组建一支加强连,当时只有几百人的葛村,一天之内就有70余人应征入伍。感叹于葛村人民高涨的革命觉悟,苏区政府特意将“葛村”改名为觉村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在觉村红军烈士纪念碑前,47名小学生整齐列队,依次上前献花,纪念牺牲的红军烈士。
康灶女,18岁,1931年参加革命,1934年牺牲;汤连发,16岁,1932年参加革命,1934年牺牲……纪念碑底座上镌刻的是一行行烈士名字,书写的是一段段英雄史诗。
站在铭刻着51名烈士名字的纪念碑前,六年级学生汤诗清记得爷爷汤万华给她指过的一个名字——汤升昌,那是一名可敬的烈士,也是自己的家人。
“为了无数劳苦百姓过上好日子,他一心跟着共产党。”老党员汤万华深知二伯当初的决定。
当年只有240万人口的赣南有33万人参加红军,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战士倒下,江西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5.3万余人。
如今,在烈士用鲜血染就的这片红土地上,他们的革命故事代代传颂,他们的革命理想正在加快实现。
2020年,革命老区江西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基本摆脱区域性整体贫困,与全国共同迈入小康。
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勋永垂不朽
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鲁班镇,红军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,146名烈士长眠于此。他们是在鲁班场战斗中牺牲的红军烈士,除一名红军烈士外,其余145人的名字都消散在炮火声中。
清明节前,前来追思先烈的市民络绎不绝,红军烈士公墓前摆满了黄白相间的鲜花。
1935年3月13日,红军第二次进入仁怀境内,准备三渡赤水,鲁班场是必经之路。3月15日,鲁班场战斗打响。这场战斗打乱了敌人的部署,确保了三渡赤水的胜利。
1953年,仁怀县委、县政府拨款修建了鲁班红军烈士公墓,集中安葬牺牲在仁怀境内的红军烈士。
1971年秋天,抗战老兵刘福昌来到陵园,自愿请命守陵,一守就是45年。直至2018年去世,他用坏了1000多把扫帚,栽下的2000多株雪松等,已是根深叶茂。
为什么坚守陵园?生前,刘福昌这样说:“我亲眼看见发生在鲁班场的血战,红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。我为自己崇拜的人守灵,心甘情愿。”
第二代守陵人郭德刚,也是一名退伍老兵,70岁的他已守陵21年。“我爷爷曾目睹红军血战鲁班场,他生前多次告诉我,要永远对这些红军先烈怀有一份崇敬。”郭德刚说。